编辑:爱八文学    更新时间: 2025-10-29 19:26
全文阅读

李姝早起做好早食,林大喜这边也醒来,背篓垫一块干净的麻布,将清洗干净的地木耳倒入背篓,然后将用棕树叶捆好的荠菜整齐的放在地木耳上,再盖上麻布。

林大喜吃过早食简单收拾背着背篓出发去镇上,李姝则是吃了点早食后睡了会回笼觉又才起来干活。

林大喜背着野菜走了不到半个时辰就到镇上,天已经大亮,人们都忙碌起来,作为一个曾经经常在镇上闲逛的原主,林大喜很快到集市,集市上的人已经多了起来,各种摊位都有,林大喜找了个无人的摊位,将背篓放再前面,打开盖在背篓上的麻布,绿油油的荠菜,让人胃口大开。

早晨的集市正是人来人往,林大喜站在背篓后,听着旁边其他人的吆喝,张了几次嘴实在是有些喊不出口,林大喜本不是脸皮薄的人,奈何卖菜是人生中第一次,镇上的集市就这个时间段人流最多,过了后人流就减少,林大喜再次做了深呼吸给自己打气,才喊道:

“卖菜、卖野菜、新鲜的荠菜、地木耳”刚喊出口,声音比较小,路上的行人只见他嘴巴一张一合也没听清说的啥。喊出了第一声,好像也没那么紧张和害羞,林大喜继续喊,胆量也就出来,渐渐声音就大起来。

“哟,这荠菜不错啊,看着挺新鲜的”一位穿着细棉布衣服的中年男子从背篓里拿了一把荠菜在手里。

“昨天下午上山挖的,一大早起来洗干净的,这个时节用荠菜包饺子味道那才叫一个鲜”荠菜包子,李姝告诉林大喜的。

“怎么卖?”

“5文钱1把”

“是不是太贵了点”男子心想野菜什么时候能卖5文了。

“这可是立春的头茬荠菜,最是鲜美,现在正是蔬菜青黄接的时候不是,而且现在荠菜才开始长,量也不多,就这点荠菜,还是我们翻了一个山头才找了这么点出来,庄稼人换点辛苦钱,”林大喜前世是搞IT的,经常和客户争论,嘴皮早就练出来了。

“有多少,全要了”

“只有10把”林大喜将荠菜拿出来,中年男子身后跟着个小厮,递上篮子,林大喜将10把荠菜整齐的码放在篮子中,然后又给舀了一碗地木耳。

“多谢照顾,送你一碗地木耳,都是清洗干净的,你回去在过一遍清水就可以食用,可以炒、凉拌或者做馅,味道都不错”

中年男子拿起一朵地木耳左右翻看“洗的确实干净,怎么卖的”

“2文钱1碗,就我手里的碗”

“不用秤?”

“这个家里没有秤么,一碗有5两”

“给我来5碗吧”林大喜麻利的舀了5碗地木耳到对方的篮子中,收入60文。

有了开头,后面买的人就比较多,带来的地木耳都卖完了,主要还是大家基本都吃腻了萝卜、白菜、咸菜,难得有其他的菜可以换换口味,2文钱一碗,对镇上的大部分人家来说都不贵,一碗的量也不少。

林大喜带着卖菜的收入,去布店买了李姝要的半斤棉花,又去粮店,本来打算买点白面和大米,了解价格后放弃了,买了5斤糙米、5斤玉米面后背着东西回家。

经过一天的风吹,地面基本干爽,李姝从杂物间找出唯一的一把锄头,把前天除草的地面翻一下,好种菜,好多年没有用过锄头,刚开始还不习惯,慢慢地习惯了,挖了没多久,手疼,李姝一看,右手手掌起水泡了,李姝找出绣花针,在热水里泡了会,将水泡给挑破。

“你干啥呢”林大喜刚到家就见李姝在手上做什么。

“手上打泡了,把它挑破”李姝放下针,从角落里拉出小凳子。林大喜放下背篓接过小凳子坐下休息,李姝将针收起来,倒了一碗凉白开。

“怎么样”

“还不错,都卖完了”林大喜从衣服里掏出剩余的钱交给李姝。

“这可是古代的钱,还是第一次摸呢”李姝喜滋滋的将钱袋中的铜板倒倒出来,一枚一枚的数,80文。

“粮价如何”

“买了5斤玉米面、5斤糙米,4文1斤;白面和大米都是10文1斤;半斤棉花30文,一小壶清油20文”林大喜指着背篓。

“早知道这么好卖该在多弄点,现在不好找地木耳了,下次下雨后在找吧,我去煮饭了,你接着挖地吧,把鸡毛菜给种下去”

“地你应该会挖的吧!”李姝不太确定。

“我好累啊,让我休息片刻”

“呵呵呵,农事不等人,嫌累莫种地”

“你这说的,我没挖过地,好歹也见过别人挖地,锄头还是知道怎么用”

“行,别挖到脚就好”李姝简单叮嘱就去灶房做晌午,村里人在农闲是都是两顿饭,两人都不习惯,还是习惯一日三餐,刚开始两人入乡随俗,一日两餐,时间长了两人总感觉身体轻飘飘的,秉持着亏啥都不能亏自己肚子,于是决定还是一日三餐,哪怕是粗粮也无所谓,先吃饱后吃好。

林大喜坐了片刻,认命搬地拿起锄头接着李姝挖的位置继续挖地,2人吃了晌午后林大喜继续挖地,李姝捡草根,地挖好,先将大点的土块用锄头打细,将地整平,用锄头将面上的土勾了一层出来堆在一旁,撒一层草木灰,在撒种子,然后盖上一层细土,将稻草盖均匀的铺在土上,最后浇水。

“一会去砍几根竹子回来把菜地圈起来”

“干嘛圈起来啊”

“村里有些人家的鸡是散养的,不圈起来种子都给鸡抛了吃了”

休息片刻后林大喜带着砍刀去竹林砍竹子,村里有一片公用的竹林,大家都可以用。

林大喜砍竹子,李姝就往家里拖,累了两人就换过来,李姝砍林大喜拖,砍了8根竹子,估摸差不多了。

“这个要怎么弄”

“先将竹子上的枝节啥的砍掉,然后将竹子砍成1米高一节一节的,最后再将竹筒破开,一根竹筒破成4片吧,先喝点水再继续吧!”

林大喜之前没有砍或者是破过竹筒,都是在慢慢摸索,李姝先是把旁边的空地上的杂草用镰刀或者锄头除掉,杂草堆成一堆。林大喜这边成功破了一些竹片,李姝将竹片一一***鸡毛菜地的周围。

天快黑时,两人才将鸡毛菜地围好,李姝用玉米面和黑面混合煮了一小锅的疙瘩汤算是两人的夜饭。

第二日,两人吃过早饭后,便背着背篓带上锄头,打算去村子后的其他小山转转,看能不能再找点野菜。路上碰到其他村民,都是上山挖野菜的,一个冬天过去,家里条件不好的,差不多也要断粮了,就靠野菜充饥,礼貌的打过招呼,便与约好的人家一起上山,村里人挖野菜,基本上都是家人一起或者约束相熟的、耍的好的一起。

路上碰到带着林欢、林洋挖野菜的林乐乐3人,最后5人一起,周边的山上都有人,两人商议后稍微往远处走了点,找了一座没人的小山头。

“林大喜,你带他们找荠菜吧”这个时候基本都是荠菜,其他野菜还没完全长出来。李姝则是拿着锄头,打算找另外一种野菜折耳根,也就鱼腥草,这个时节的折耳根还没有冒出地面,找起来比较费功夫,但是李姝有经验。她家在农村,老家的人特别喜欢吃折耳根,把折耳根叫猪鼻孔,李姝小时候就经常带着弟弟和村里孩子一起上山挖猪鼻孔,凉拌很好吃,炒腊肉味道也不错,小时候每到春节去外婆家,李姝最喜欢跟着外婆去挖猪鼻孔,这个时候的猪鼻孔刚刚冒出头,叶子还没有长出来,白根红芽,特别好看吃起来也是最香,一般都是藏匿在杂草底下。

折耳根适应性强,能够在多种土壤条件下生长,但以肥沃、疏松、湿润的土壤为最佳。耐湿性强,喜欢生长在湿润环境中。它常见于溪流、河岸、湿地、沼泽地等水分充足的地方。对光照的要求较宽泛,既能在全日照环境中生长,也能在半阴环境中生存。

对于鱼腥草,喜欢的人自然喜欢,不喜欢的人强求也不行,有人喜欢吃嫩叶,有人喜欢吃根茎,李姝则是根和叶都喜欢吃。

李姝找折耳根的方法也很简单,在比较湿润的地方,但凡是有杂草的,用锄头轻轻将杂草推开,露出一片一片的红点点,像是闪闪发亮的红色霓虹灯。

李姝拿着锄头看准空闲处,一锄头挖下去,带起大块土,锄根轻轻一敲,土块碎开,露出鱼腥草**的根茎,弯腰,拾起折耳根,放进旁边的背篓里。动作连贯一气呵成,干净利落,不一会儿就将这片的折耳根挖完,李姝只选择**的新根茎,比较老的部分李姝摘下来又埋进土里,还可以继续繁殖,长新茎。

林大喜们选的这个山丘不是很高,目测不到500米,林大喜带着妹妹和两个侄女,将山头翻了一遍,找了不少的荠菜,4人提着装满荠菜的篮子找到正在挖折耳根的李姝。

“挖了这么多的鱼腥草”林大喜见背篓里有半背篓。

“三嫂,你好厉害,鱼腥草叶子都还没有冒出来都能找着”

李姝看出林乐乐和林欢、林洋满眼的羡慕但是却不贪婪,“这有什么难的,下午你们跟着我,我教你们,好找的很,不过下午要换座山头,这山上的我基本都找完了”

“三嫂,不用了,我们也就是好奇”林欢、林洋也跟着点头,李姝看着这三人,笑了笑,想起小时候跟村里小孩一起挖折耳根,谁发现了都会喊一声“快来,这里有好多啊”,大家都会一拥而上,挖的挖,捡的捡,然后分。

李姝将土里的折耳根选择出来,将老根埋好,一大把折耳根装进林乐乐的篮子里“小妹,将这个带回去,中午加个菜”

“三嫂,不用了,家里有菜”林乐乐想还回去,被李姝按住了手。

“咱的,看不起你三嫂这点折耳根”

“不是的,三嫂....”林乐乐急的脸都红了,林欢、林洋也想解释。

“嫂子知道你的意思,放心吧,我和你三哥有吃的,不会饿着,前天你三哥好去镇上卖了野菜呢?这个折耳根就带回去吃,听话。我说教你们也不是假话,是真的,你回去可以给家里人说说,要的话下午一起挖,后天是镇上的大集,可以多挖点去大集上卖,趁着现在其他人还没有发现,能挣几个是几个”清溪镇分大集和小集,每个月的5、15、25是大集,去镇上赶集的人非常多,尤其周边的村子,都在大集上买卖货物。每逢3、6、9是小集,小集的人流比大集少很多。

“听你三嫂的”林大喜是独生子,不太能体会兄妹情,以前就经常因为这个和李姝吵架,李姝有个弟弟,每年会给弟弟卖些东西,虽然不贵,但是在他眼里老是觉得李姝有护弟魔的潜质,穿过来后有2个兄长1个小妹,这是从未有过的体验,他的慢慢的学习和体会。

“谢谢三嫂、三婶”

“走吧,回去了,吃过晌午后在早上我们碰面的地方一起吧”

“‌未时左右到”林大喜确定了时间后,早上做的杂粮饼还没有吃完,李姝热了热,凉拌了个折耳根,在煮了点糙米粥,就是两人的午餐。

“小妹,你们这是拿挖来得的折耳根啊”也别怪林二嫂惊讶,其他人也挺惊讶的,实在是村里人常挖野菜,折耳根一般要惊蛰后才见叶子,但是篮子里是实实在在的折耳根。

“是三婶挖的”林乐乐将事情大概说了,就带着2个侄女去灶房帮母亲做饭,其他的事情只有爹和两个哥哥商议。

林母几个将晌午饭做好,现在不是农忙,基本都是早上起床先干活,然后巳时左右吃第一顿饭,今天稍微晚了点,饭多煮了一些,农家人没有食不言寝不语的习惯,饭桌上热热闹闹。

晌午后林欢、林洋的瞌睡虫来了,林母带着两个小孙女睡午觉去,林大嫂、林二嫂、林乐乐见下午也没什么特别的事情,便决定去找野菜,准确的说是挖折耳根,小憩了片刻,3人带着两把锄头一个背篓出发。

“大嫂、二嫂、小妹”两人同时出声。

“你如今总算是愿意开口说话,当初你初知道的父亲死讯便不再言语,也怪我们最笨不会劝解人”林大嫂扛着锄头说道。

“多谢***们的关心,哪里是你们最笨,两位***自是最贴心的人,是我自己转钻进了死胡同,前几日做梦梦见了父亲,他在梦里哭我不爱惜自己,不听父母的话,我这才醒过来,不在着魔”李姝生怕两位***发现什么,扯了个托梦的谎。

“醒过来就好,日子还在前头呢?”林二嫂笑道。

“大嫂、二嫂、乐乐你们看专门着这种比较潮湿的地方,把面上地杂草枯树叶抛开”李姝给讲了怎么找,剩下的就看运气,五人一下午在后山转了3个小山头,各自挖了大半背篓的折耳根,天色将暗,便打道回家。

“多谢三弟妹”林大嫂、林二嫂真心感谢,两人都没有疑惑李姝怎么会找,毕竟在村里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领,以为这是她在娘家就学会的,只当是她经历个生死之后看淡了才愿意教她们。

“一家人说啥谢的”李姝和两位***相处不多,看样子都是面善之人,第二天几人再次去山里挖了半天的折耳根,收获颇丰。

“你给他们说下,像我这样一把一把的卖,一把4文钱,一把基本可以做二盘菜,这次挖的还是挺多的,咱们这这么多,估摸着满满一背篓,那边的更多,镇上人口不多,可能一天吃不下这么多的折耳根,分开***较好”不是李姝自私,物以稀为贵,多了就卖不上价钱。

“行,我去说说,你这边看慢慢绑吧,我回头来帮你”

林大喜去了父母家,一一给人打过招呼,然后教大家用棕树叶子一把一把的绑,按把卖。

“爹、大哥、二哥你们是什么打算,再过1个月折耳根就长出叶子,村里人都能挖,到时候价钱就卖不上来,镇上的人口有限,太多了不一定吃得下,物以稀为贵,我们也只是抢占这一点先机”。

“你说的有道理,让我想想”

“老三,你就还是在清溪镇上卖,老大、老二明天你两去隔壁镇上卖,隔壁镇上***头,要大的些,就是要多走些路,把你们媳妇带上,免得人多你们两人忙不过来”林父一锤定音,3个都是他儿子,他希望每个儿子都好,但是多少还是偏袒三儿子,没办法,不是有句俗话叫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。

“爹放心吧,多走点路怕啥”两人农闲就去镇上或者县里帮工,多走点路对他们来说确实没什么,而且折耳根这个看到多但是不压秤,背起来也轻松。林大喜给两位兄长说了上次卖荠菜和地木耳的情况,叮嘱他们千万别降价,定好的4文就是4文一把。

和上次一样,破晓时分,林大喜带着媳妇给准备的干粮和水,背着一背篓的折耳根去镇上,这次林大喜掌握好时间,到镇上集市的时候早食的人潮刚好散去,这个时候基本都是出来卖菜的妇女,上次的摊位已经有人了,镇上的摊位本就不固定,谁先来就是谁的,林大喜重新找了个摊位,放下背篓。来来往往的人群,看一眼就走过了,有几个问价的,觉得有点贵,林大喜不打算降价,好歹是现代人,越是稀少的东西越是贵的道理他还是明白的。

“这鱼腥草不错,还挺嫩的”一位穿着细棉布的中年妇女停下来,仔细的看了看。

“多少钱一把”

“4文钱一把,一把差不多可以做2盘菜,凉拌、炒腊肉、炖汤都可以”炒腊肉和炖汤是李姝说的,反正就是她吃过。

“一般都是凉拌,炒腊肉和炖汤还没有试过”

“你回头试试,炖排骨或者骨头汤,起锅前1刻放点进去”‌

中年妇人挑了10把,大概因为是第一个客人,林大喜送了1把荠菜给妇人,白得一把野菜妇女还挺高兴的。

“小伙子,折耳根可以炒腊肉、炖汤”一位中年男子问道。

“要不你卖一把回去尝尝,一半拿来炒腊肉、一半炖汤,最好是骨头汤”

“行,先卖1把尝尝看”男子爽快的付钱提着折耳根。

陆陆续续的有人问价,有人挑选,有买的也有嫌贵的,林大喜也不嫌麻烦,耐心的与人交谈,反正卖菜这个事情还真是一回生二回熟,一背篓的折耳根已经卖了一半出去,看的旁边卖鸡蛋的大婶眼红。

“小伙子,你这折耳根咱们挖的,教教老婆子呗”

“大婶,你这还有10来个鸡蛋没有卖出去,送我呗”

“不行,这是我家,我卖钱是要家用的”

“我卖折耳根也是一样的啊,要养家糊口呢”周边其他人听了都笑了起来,这大婶子不地道,明明搭着他人的光,鸡蛋比其他人家卖的快多了,还想贪图其他的。

“今天怎么没有卖荠菜啊”林大喜看这人眼熟,也许是上次来卖过的,这次没挖多少荠菜,本来是打算送人的,卖的多的就送,除了第一位顾客卖了10把,其他都是1把或者2把,荠菜都没送出去。

“有,在这呢”林大喜从身后拿出装荠菜的篮子,只剩下9把,男子全卖了,顺带还卖了10把折耳根,没有荠菜,林大喜送了1把折耳根。

快晌午的时候,林大喜的带来的折耳根全部卖完。直接在集市上吃了点干粮,去杂货店买了2个木盆,一大一小,1斤盐,半斤酱油,半斤醋,1壶清油,粮店买了10斤玉米面,5斤陈米,老板说是去年的,价钱要便宜些,林大喜仔细看了,没有霉变也没有虫蛀,应该可以吃。

李姝给鸡毛菜地浇水后,将旁边的杂草收拾干净,整个老屋面前的空地都收拾出来,中间留一条进出的路,两边也做菜地。自己1个人随便煮了点吃的对付过去,正休息的时候林大喜就背着满背篓的东西回来。正时晌午后的时间大家基本都在家里,倒没人看见林大喜背满背篓的东西。

李姝将背篓的东西都拿出来归置好,都是家里必须要用的,林大喜将剩余的银钱递给李姝“看吧,还是要靠老公我,要是你一个人穿越过来,都不知道能不能活下去”

“你别忘了,我不能去镇上是因为给父亲守孝,不好到处跑,折耳根是我找的,没我你能找到”李姝翻了个白眼,真想将着傻人给休了。

“我觉得木盆太贵了,2个一大一小都用了25文,木头都是山上现成的”

“山上是现成的,但是你不会做”

“这次不错啊,705文,加上上次的80文,家里有785文,日子总算是有盼头了”手里有钱心里不慌。

“放心吧,跟着我肯定不会让你吃苦”

“是不会吃苦,但是欠债啊!”

“卖这些东西用了多少,买的粗盐30文1斤,细盐太贵了,要80文1斤,半斤酱油半斤醋是20文,10斤玉米面40文,5斤陈米35文,陈米是去年的,我看还不错,没发现霉变也没有虫蛀,煮饭的时候多清洗几遍,我晚上想吃米饭,白米饭,穿过来都没有吃过白米饭”林大喜的突然撒娇,李姝浑身起鸡皮疙瘩。

“我警告你啊,林大喜,有话好好说不准撒娇,一个大男人撒啥娇啊!”

“老婆,放心,我只对你撒娇”

“休息够了就给我除草去,老屋后面的草都给除干净,不然夏天到了容易进蛇,你晚点去看看你两个兄长是否回来了,看能不能明天给家里修个茅房”

“遵命,老婆,我一会就去”李姝恼怒,林大喜笑嘻嘻。

晌午后儿子媳妇都没有回来,林父和林母也比较担心,林父不停的来回走动,林母手里缝着衣服却不停抬头张望,感受到2人的焦急,3个小的都安静的呆在姑姑的房间里。

“爹娘我们回来了”听见儿子的声音,林母点头赶紧去灶房将饭菜都端到堂屋,3个小的也从姑姑房间里跑出来,围着亲人。林大安从背篓拿出糖葫芦给每人1根,连林父林母都有,2人埋怨乱花钱,但心里却很开心。

“没花钱,最后一点没卖完和卖糖葫芦的换的”林大平将背篓里的日常用品拿出来放在堂屋的四方桌上。

4人卖完折耳根,买了点东西后就赶紧往家赶,这会也饿坏了,吃饱喝足后才讲了卖菜的情况,林大平和林大安讲兜里的银钱都拿出来递给林母,两位媳妇将卖的肉、糖等其他家用都归置起来。

林母和林父清点铜板,每数够100百就用绳子串起来“900百多,算上买东西花用的,差不多有1两银子,每天都卖900文的话,1个月30天,拿就是,老头子你算算,是多少”

“27两”听到这个数字都倒吸一口气,比种地挣钱多了。

“听到是多,一你们能确定每天能挖这么多折耳根,二天气逐渐暖和起来,折耳根也长出来了,大家都会挖,三镇上人也不会顿顿吃折耳根吧!也就是这段时间吃过新鲜,过几天其他菜出来,可选择的就多了,价钱就卖不起来。”林父的冷水浇灭了大家的热情,也让大家冷静下来,仔细思考这其中的关跷。

林母给林大平、林大安一家分了2串铜钱,200文,给剩下的散钱给林乐乐分了50文,3个小的一人5文。

“以后咱家的银钱,一部分交给我吃喝食用,一部分你们自己拿着着”林大嫂、林二嫂喜上眉梢,她们其实算是村里过的比较好的媳妇了,林母从来不磋磨她们,但是能自己掌握银钱更开心。

“怎么样”

“都卖完了,说好了明天大哥、二哥还有爹来帮忙修茅房”

“嗯,家里没肉,守孝也不能吃,你明天看谁家有鸡蛋买几个吧,吃鸡蛋应该不算违制吧!”

“应该不算吧”林大喜也不确定,和尚能吃鸡蛋,算不得荤腥。

全文阅读
上一章 返回本书目录 已经没有了

同类推荐